第十九届“上译”杯翻译竞赛参考译文及译文点评

来源:上译杯翻译竞赛官网阅读模式
摘要2022年上译杯翻译竞赛参考译文、译文评析

英语组竞赛译文点评

 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移情体验与文学类作品翻译的变通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曲卫国 作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翻译通常考虑的是理解。所谓的理解,按Gadamer的说法,就是interpretation(阐释)。当Gadamer说Translation is interpretation时,他其实说的是翻译是理性活动,是译者对作品做阐发性解读。不过,Wiggins and McTighe(2005)对理解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理解是多个维度的事情。他们提出了理解的六个维度:1)解释;2)阐发意思;3)运用;4)视角;5)移情体验(empathy);6)自省。按照他们的假设,理解作品不仅是理性解读,还包括移情体验。什么是移情体验呢?Wiggins and McTighe(2005:98)是这么解释的:“移情让我们置身于他人内心看世界,设身处地……”Lanzoni(2012:302)说得更简单:移情就是感同身受(feeling into)。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移情体验在不同类题材作品里有不同的占比。理性阐发通常在阅读科学或哲学作品时中占主导地位,移情体验大多会被边缘化。然而在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读者不仅期待加深对生活或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希望能获得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给他们的另类生活体验。从文学类作品中得到的启迪都是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获得的。这就是为什么康德在解释什么是美时说:“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Keen (2007)在讨论小说阅读时特别看重移情的作用,他称文学阅读是对作品“自发的响应和分享”。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这些有关移情体验的假设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不同题材作品对理解维度的不同要求。文学类作品的翻译,除了要尽可能地保留源文本的意义潜势,以帮助读者理解以外,还应该要尽最大可能保留源文本所触发的感受,以使读者能获得移情体验。Pardlo(2014:7)在介绍自己的翻译体会时,特别强调移情体验的重要性,提出了“翻译是移情实践”(Translation is a practice of empathy)的口号。源文本的移情体验是否能尽可能地原汁原味被译文保留应该是评判翻译文学类作品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准。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文章源自英文巴士-https://www.en84.com/13987.html

文学类作品传递感性体验的最主要途径是典故(allusion)和比喻(metaphor)。然而,典故和比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里会触发不同的移情体验。这就意味着翻译在忠实源文本的基础上,要考虑变通以使读者的体验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In Search of Fear”是菲利普·佩蒂于2017年6月13日发表在《拉帕姆季刊》(Lapham's Quarterly)的一篇文章。菲利普·佩蒂是高空走钢索的行为或表演艺术家。Paul Auster在《巴黎评论》(2019年6月3日)上发表的“Philippe Petit, Artist of Life”这篇文章对我们了解佩蒂的写作很有帮助。这里仅提他写的两段话。第一段是有关佩蒂的描述:

 

This was not a daredevil or a stuntman but a singular artist who could talk about his work with intelligence and humor. As he said to me that day, he didn't want people to think of him as just another “dumb acrobat.”

 

强调intelligence的人通常在写作时会更强调自己感悟,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置于现成的知识系统里去讨论。由于他注重自己的感悟,他的写作会聚焦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有humor的人在写作时一般能化解叙述的滞重,让人在相对轻松的气氛里去体会严肃的问题。

 

第二段是有关高空走钢索的:

 

High-wire walking cannot really be taught: it is something you learn by yourself.

 

这句与前面的intelligence 相呼应。要传递you learn by yourself这样的信息,佩蒂的写作不会只是抽象的理性归纳。他会有更多的经验分享,让读者自己去体验。

 

“In Search of Fear”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写作特点和Auster的介绍非常一致。佩蒂不是文学家,是高空走钢索的实践者。他谈的不是想象而是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恐惧的感悟。佩蒂在文章中表达得很清楚:恐惧是人自身意识产生的幻觉。这些幻觉在身体上是有感觉的。佩蒂在高空走钢索时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这些奇怪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佩蒂不想做dumb acrobat,所以他在这篇文章里用了一些诸如atychiphobia等心理学的词语来表明他的这些感受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心理学有这样一个假设:在遇到极端情况时,我们的感官能产生幻觉错乱。佩蒂的段落分类与心理学诸如olfactory/visual/auditory hallucinations等的分析是相呼应的。不过,他没有用抽象的科学语言而是借助许多典故和比喻来传递他的各种亲身体验。考虑到典故和比喻的跨文化体验差异,翻译这篇文章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充分保留他通过比喻或典故传递的各种幻觉体验。

 

这篇文章的题目“In Search of Fear”就是第一个难点。大多数参赛者把它翻译成“寻找恐惧”。原文的字面意思似乎是如此。问题是,整篇文章讲的是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感受到恐惧,根本不用去寻找。这么翻译就可能与文章的内容有矛盾。一种理解是:这题目说的是in search of an answer for fear。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参赛者用“探秘恐惧”“恐惧探源”等翻译了这个题目,这好像更合适些。不过,为什么作者不说in search of an answer for fear呢?如果从移情体验这个角度去看,用了answer或“探秘”“探源”等名词是不是会让读者感觉这是一篇理性探讨恐惧问题的文章呢?题目的翻译可能需要做些变通。

 

该文的第一段就非常难处理。第一句话里的第二个单词就不太好翻译。A void like that is terrifying.大多数参赛者都选择“虚空”来翻译。这似乎没有问题,但“虚空”虽然和void意思接近,但两者在语义上还是有差异。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虚空”的一个相关义项是“荒野”,指空旷无人之处。词典里有庄子的例句“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void按Merriam-Webster的解释,是empty space,描写的不是荒芜或没人,它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两者有语体差异。按词典的解释, “虚空”在表达“天空”或“空中”之意时很是有些文学气的,如鲁迅在《彷徨·伤逝》的例句:“我也就是断续地说完了我的话,连余音都消失在虚空中了。”从移情体验的角度看,读这样文绉绉的词语能体会在高空行走时产生的感觉吗?

 

该文的第二句里有许多词语从传递移情体验的角度看,非常值得反复斟酌:

 

Prisoner of a morsel of space, you will struggle desperately against occult elements: the absence of matter, the smell of balance, vertigo from all sides, and the dark desire to return to the ground, even to fall.

 

Prisoner of a morsel of space,有相当数量的翻译是“被困在狭小空间的囚徒”,这似乎没问题,但 “狭小空间”是有边界的,和前面void所表达的不着边、不着地的空间好像有冲突。佩蒂这里用morsel这个词应该是有他的考量。morsel按Merriam-Webster的解释是一口咬下小片食物,是实体。佩蒂用这么小的实体来描写在空荡荡的高空走钢索人脚下的依托,这所触发的视觉效果会让读者的心荡悠悠地发慌。有参赛者把它翻译成“立锥之地”,应该是较接近原文的选择。其实直接点出细细的钢索,对于读者体验来说,可能更畅顺。

 

被困在这样一小片实体上,走钢索的人会面对什么呢? 佩蒂这里用了一个相对不常见的词语occult elements。有不少参赛者将occult翻译成“神秘的”。“神秘”与mysterious是同义词,表示“使人捉摸不透,难以理解或解释”。佩蒂为什么这里不用mysterious而用occult呢?如果我们查查词典,就会发现其中的道理。在Merriam-Webster的释义里,occult确实有mysterious的意思,但这仅是它的一个义项。它的其他义项有not revealed和hidden from view。如果用mysterious,就有可能使读者从理性解释的角度去考虑站在高空钢索上所遇到的问题。而occult这个词不仅表示难以用理性解释,甚至连感官都无法察觉。这个词所造成的感觉不仅与前面的void一致,而且留给了读者去体验的空间。elements也是需要体味的一个词语。不少参赛者把它翻译成了“元素”。虽然这是elements 的本意,但去和元素抗争,这样的体验是很难想象的。也有参赛者把它翻译成“原则”。这样的处理也是有依据的,但“原则”不一定能体现occult多层面的义项。也许这里应该通过后面的列举做点变通。

 

这些occult elements究竟是什么呢?佩蒂首先提到 the absence of matter。这个词组如果像许多参赛者翻译成的 “物质的缺失”,读者很可能会对“物质”做具体的理解。作者用matter的不可数形式,指的是物质属性,与前面的void对应。紧接其后的是the smell of balance。大多数人把它翻成“平衡的味道”。这是字字对应的直译,但这样的直译是否容易理解呢?平衡怎么会有味道呢?佩蒂这里描写的是心理学称为幻嗅的现象(olfactory hallucination),专门的术语是“幻嗅”(phantosmia)。大多数参赛者将后面的vertigo from all sides译作“来自四面八方的眩晕”。这也是一字一字的翻译,可怎么体会从四面八方来的眩晕呢?

 

细细琢磨,从the absence of matter到这句最后的dark desire,佩蒂列举都是他的主观感受。由此也许我们可以跳开把elements翻译成“感受”。这段的最后一句是:

 

This dizziness is the drama of high-wire walking, but that is not what I am afraid of.

 

不少参赛者把drama翻成了“基本剧情”“剧目”或“经典戏码”,这显然是从表演体验去理解的。佩蒂这么细致描写感觉错乱造成的幻觉,主要想传递高空走钢索时的紧张,所以drama翻成“惊心动魄”在体验上能保持连续性。

 

对于注重移情体验的翻译来说,最难的是文章里的典故和比喻。佩蒂所引用的典故对西方读者来说,能增加体验的生动性。但中文读者未必能理解这些典故。字面翻译加注释虽然有助于理解,但往往会中断移情体验,影响阅读的流畅。文章的第一部分有这样一句:

 

To imagine that one evening I will have to give up the wire, that I will have to say, "I was afraid, I met Holy Fear, it invaded me and sucked my blood"—I, the fragile walker of wires, the tiniest of men ...

 

其中的Holy Fear确实不好处理。参赛者有各种译法,如“我敬畏的神圣恐惧”“恐惧之神”“非一般的恐惧”等。虽然这样的处理有一定的道理,但很难理解为什么恐惧会与神圣联系起来?为什么Holy Fear是大写?有参赛者注意到了大写可能有的宗教含义,添加了注释:“《圣经·新约·希伯来书》中提到,诺亚正是感受到了某种值得敬畏的恐惧……”也有参赛者直接用“对主的恐惧”来表示其宗教的意味。Holy Fear确实是一个与敬畏上帝有关的宗教术语。佩蒂在这里为什么要突然用这个宗教典故呢?其实,佩蒂这里描写的是恐惧的另外一个维度。Holy Fear通常表达对上帝的恐惧能使人产生的卑微之心。这就是为什么后面出现fragile和 tiniest等自贬形容词的原因。翻译这样的典故,简单加注释自然也可以。不过阅读体验可能就会被中断。考虑到阅读的流畅,另外一种变通做法是将含义直接翻译出来,然后加注说明典故:

 

“我害怕了,恐惧最终侵入了我的肌体……,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有些典故如果能在翻译中将源文本没有明说的喻底一同译出,然后加注,可以防止阅读体验被中断。如下面这句中的scythe:

 

Deadly fear will immediately run away, its scythe between its legs.

 

如果直接翻译成“夺命的恐惧会立即夹着长柄镰刀逃跑”,这样的处理虽然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但对于中文读者来说非常难体验喻体带来的生动性,因为在中国,长柄镰刀并不是普及的农业工具,镰刀和死亡或凶器等也很少有关联。根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scythe用作比喻时,常指时间或死亡等使用的凶器,如莎士比亚的Sonnet 12的最后两行:

 

And nothing 'gainst Time's scythe can make defence

Save breed, to brave him when he takes thee hence.

 

这可能是佩蒂用deadly 修饰fear的原因。如果这里能变通用更符合中文读者认知体验的喻体翻译scythe,将喻底“凶器”和盘托出,然后加注,可能会更好地保留生动性。

 

佩蒂这篇文章的有些典故或比喻对于中文读者非常难理解,出处也很难查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译,效果可能不好,应该考虑变通,如下面这句里的frozen sentence:

 

At times fear speaks in a devious tongue that transmutes your entire being from ears to toes into a frozen sentence from an unknown dialect that no one understands.

 

绝大多数的参赛者把它翻译成“把你从耳朵到脚趾变成一句冷冰冰的句子”。把人变成句子非常不好体会,也很难想象。佩蒂在这段主要描述他体验的恐惧与声音的关系。也许顺着佩蒂的描写思路,跳开翻译更会容易理解一些:

 

“……一句没人能听懂的方言,让你听后就手脚冰凉。”

 

又如,下面这句里的the backward whispers of ancient Greek:

 

It is a mistake to expect the music of fear to be like the soundtrack of a bad horror movie, door creaking, bat wings flapping, and the backward whispers of ancient Greek.

 

作者在这段用了一连串的声音类比,电影的配乐、门的吱嘎声和蝙蝠翅膀的扑腾声来描写恐惧之音。如果直译,很难想象古希腊语的发音与恐惧有什么共同之处。有参赛者跳开用的“古希腊语低沉的诅咒”效果好很多。the whispers of ancient Greek可能指希腊神话中缪斯的耳语习惯。backward是指制造恐怖效果的反向录音技术(backmasking)。1也许这组词语可以译为“希腊缪斯耳语的惊悚反向播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典故都可以跳开翻译。有些典故如果漏译会削弱源文本的意义,如下面这句里的fifteen minutes of fear:

 

To fear in life is human...If it seizes you, be proud of your fifteen minutes of fear.

 

参赛者大都简单地把它翻成“十五分钟的恐惧”,好像都没有自问:为什么是十五分钟?如果去网上查询,还真是有答案:fifteen minutes of fear极可能是从 Andy Warhol的fifteen minutes of fame变化而来。汉语的翻译是“十五分钟定律”,意思是: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可能是影响人生的重要时刻。翻译这样的典故必须加注或跳开并点出其含义。

 

其实,文学类作品的翻译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典故或比喻。翻译没有典故的句子时也要设身处地去考虑读者的体验可能。贴近对象语和文化的变通是关键。如这篇文章中的一句似乎没难度的句子:

 

If imagination does not work, turn to the physical side of things.

 

有参赛者翻译成“事物的有形方面”“实际的一面”,甚至有把它翻译成“更生理的办法”。如果能设身处地从实际生活考虑, physical side of things就不会翻译得这么书卷气了。有几名参赛者翻译得非常贴切:“就用点实际/具体的办法”。

 

译完文学类作品后,译者应该要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读者读我的译文时会有同样的移情体验吗?

 

[参考文献]

 

Keen, S. 2007. Empathy and the Nove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zoni, S. 2012. "Empathy in Translation: Movement and Image in the Psychological Laboratory". Science in Context. 25(3): 301-327.

 

Pardlo, G. 2014. "Choosing a Twin". The Art of Empathy: Celebrating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2014.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ndowments of for the Arts. 5-8.

 

Wiggins, G. & J. McTighe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2nd Edi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非常感谢哈佛大学英语系教授James Engell提供的解释。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英文巴士公众号
扫一扫,资讯早。
 最后更新:2023-4-29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上译杯翻译竞赛官网, sisu04 整理 发表于 2022年12月30日 1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