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诺”者,唯命是从,凡事好好好,是是是,逢人点头哈腰,遇事不辨青红皂白,正所谓“唯唯诺诺”。
“谔”,指正直的言论。“谔谔”,表示勇于讲真话,有分歧时也敢于据理力争。
先秦时期有过“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的说教。说明当时很敬重直言争辩,哪怕争辩者只是一人孤军奋战。待到后来,谔谔之士则成了“珍稀动物”,许多人邀欢尚且不暇,哪里还有直言的心思!《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有些读书人把“坦荡荡”没挂在心上,“戚戚之态”倒是如影相随,辜负了老夫子的语重心长。
近几年的“两会”,一改若干年前召开
“没有杂音”的团结大会的传统,竟开成在某些问题上“有些争论”的大会,一些代表、委员直言不讳论国事,有的代表、委员还发表了与个别政府部门
“大政方针”不同的声音;也有些代表、委员之间展开了辩论,有的人甚至向某些部委叫板“发难”。真可谓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其实议论纷纷很好。有文章说,简写的开会“会”字,拆开来就是“人云”,开会的人议论纷纷才像个会议,也说明我们的政治生活很正常,民主空气高涨,凡事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是啊,如果像有些基层把“两会”开成每年一次的“例行公事”,与会人员见面时“握握手”,开会时“拍拍手”,表决时“举举手”,散会时“挥挥手”,这类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会议,开与不开能有多大区别?
有个别领导同志一时还不大习惯与会者“七嘴八舌”,尤其反对“唇枪舌剑”地辩论。他们不明白,所谓“民主协商”、“兼听则明”,都少不得“七嘴八舌”。君子和而不同。从不尽一致走向一致,那是真正的和谐共识。相反,不论多么重要、多么复杂的问题,举国上下,从无异议,从无杂音,那就有点假了。上古之人,不重“千人之诺诺”,而重“一士之谔谔”,是心胸开阔与襟怀坦荡的表现。一千人说顺从与阿谀奉承的话,不如一个人直言不讳更有意义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