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个人独自进食,即使不算重罚,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也被视为不幸,一种不无悲凉的境地。汉语对吃独食的描述,大都乏善可靠,一句“胡乱吃了些”搪塞过去。中国人的社会中,人必须借饮食与他人沟通,与社会上的人形成生命共同体之感受。饮食不只是手段、工具或过程,它就是社会。 独自进食的美学悲剧性,多半是中餐的材料、割烹以及进食方式使然,还包括餐桌形状这类周边环境。基本上,主食的粒状结构决定了中餐的集体主义品质。明火或暗火的炊具,无论是本质上还是设计上,都不能顺利炮制出仅供一人享用的米饭。中餐西吃的改革,也只是按体学套路从卫生角度着力。地大物博的饮食,却地不分南北,人无论东西地倾情火锅,宜聚不宜散的天然性情,由此可见一端。 除此之外,中式饮食有整套的仪式。一顿完整的晚饭,须得有汤有菜有米饭;最重要的,还得有人。许多人从美国回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磅,倒也并非月是美国圆而导致人月两圆。美式餐饮就是那么一大盘,自始至终以一盘贯之。中式的肚子饱了,而中式的情感却仍然饥饿,因为这实在不像是“在吃饭”。回到住处,免不了另起炉灶,依照原有的口味私自加餐。此外,违纪的公款吃喝,每一个案往往一抓就是一群,鲜见有擅用公款而独自吃喝的报道。 除了社交功能,就饮食本身而言,聚食的好处也多。例如,可以更充分地享受菜肴的多样性,避免浪费,避免不利健康的进食速度过快,等等。每个家庭主妇都懂得,备三至四人的晚饭其实比做一至二人的效益 彰显。开饭时有客不速,口口声声的“不就是多摆一幅筷子吗”也并不就是一句客套。 如今,大家庭在解体,晚婚,单身及独居人士逐年增加。即使是全面重建中的民间社会,也不再是原有的形态。最起码,成为一家网站的会员就不需要请网管吃饭。聚众吃饭的机会少了,独自进食仍然是大部分社会成员心理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到处都在讨论“现代化(或全球化)的困境”,不知道独自进食算不算困境的一种。 |
|部落|Archiver|英文巴士
( 渝ICP备10012431号-2 )
GMT+8, 2016-10-5 11:55 , Processed in 0.06049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