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同志,鄙人这厢有礼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看着他躬身双手合掌的正经样儿,我忍俊不禁,赶忙乱凑合几句,“小磊不才,怎能敢劳烦大驾。有失远迎,死罪死罪。”我指指椅子,“请上座。”又倒杯水递过去:“请用茶。” 来客是我们宣传科的胡表同志。他看上去四十来岁,满头乌发,皮肤白皙细腻,两颊刮得发青,嘴唇上蓄着得体的小胡须,给人以干练之感。据说老胡喜欢串门子,热衷于对古今中外的大事小情发表“社论”,且时时以权威人士自居。故人称“评论家”。老胡非常注意联系群众,大凡新来的同志他都要及时登门拜访。看,这不来了! “鄙人得以访问精舍,不胜荣幸。今欲在一种坦率友好的气氛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敬希阁下不遗余力,多多赐教。”寒暄几句后,老胡迫不及待地发起了攻势,“不知阁下对本科之成员印象如何。” 我不愿背后评论别人,只好略施小技:“在下初出茅庐,请君明鉴。” “恕直言,鄙人常为本科的前途担忧。低水平的人太多,工作怎能有起色?比如说老黎吧,一个初中毕业生在这重要机构任职,实践经验再多也有负重托啊!小萧是七六年毕业的学员,杨科长呢?六五年考上大学,六六年‘文革’开始,离校,满打满算不过读了一年,何况他办事缺乏魄力,优柔寡断。老江倒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可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他起草的报告中那些似通非通的句子,天知道当年大学怎么会录取他!……” 老胡侃侃而谈,毫无倦意。我暗处数了一下,科里共六个人,他已评了四个。我困惑地问道:“依君之见,我们科岂不是一个高水平的人也没有么?“ “哪里哪里,此言差矣。高水平的人并非没有,遗憾的是比例偏小,只占百分之三十三点三。” |
|部落|Archiver|英文巴士
( 渝ICP备10012431号-2 )
GMT+8, 2016-10-5 12:04 , Processed in 0.06107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