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下面两篇文章译成现代英语:<?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三乐 世有三乐,真乐也。一曰人伦之乐,二曰心地之乐,三曰讲习之乐。孟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此人伦之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此心地之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此讲习之乐也。人伦之乐自父母兄弟之外,妻室欲其同甘苦,子孙欲其师教,宗族欲其和睦,女之适人者欲其得所归结,自人伦而推之,有一败人意则非乐也。心地之乐岂止俯仰无愧怍而已,其道德必与圣贤合、与天地并,可也;道德未同乎圣贤、未同乎天地,不可以已也。讲习之乐何止于得英才而教育,凡学问德行之有胜乎吾者,吾方且师之,虽受人之教育亦乐矣。此三者,天下之真乐。不此之乐,而以外物为乐,乐未一二,而忧已八九。世俗以为乐,识者不贵也。
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在其《通书》中说: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富贵者,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化而能齐,故颜子亚圣。” 周敦颐在此提出的是颜回何以能在贫困中保持心境快乐和身心和谐的问题。显然,颜回之乐并不是因为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之处,而是指他已经超越了贫贱与富贵,达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个体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即使有着人所不堪的贫贱或唾手可得的富贵也不能使其心身失衡或丧失心境的愉悦。由此可知,周敦颐所言之乐实与世俗所言的满足物欲的快乐不同,它是一种内心自足的快乐。《通书》中多次言及此乐,如:“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周敦颐所推崇的这种颜子之乐在今天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的一生除了财富、权力之外,还有一些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诸如品性正直、人格高尚、心地善良、精神愉悦等。换句话说,一个人对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才是人生快乐的真正源泉。 试题下载:http://dfll.fudan.edu.cn/ymb/d5jjst.doc |
|部落|Archiver|英文巴士
( 渝ICP备10012431号-2 )
GMT+8, 2016-10-5 12:10 , Processed in 0.06379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