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读者译文大赛选用了今年5月20日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发表的时事评论文章 A Long Time Going。作者彼得·伯根(Peter Bergen)目前是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的高级研究员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CNN)的国家安全分析员。 1997年3月,身为CNN制片人的伯根曾在阿富汗采访本·拉丹,那也是本·拉丹首次接受电视采访。今年5月2日,美国海豹突击队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阿伯塔巴德击毙本·拉丹。伯根随即写下这篇文章,发表他对本·拉丹之死的看法。 与第一届大赛选用的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相比,这篇文章的生僻字较少,但细加推敲就会发现,做到理解准确和表达到位并非易事。首先,文章在用词、表达和句子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陷阱”,给参赛者制造了不少麻烦。其次,文章与国际时事、当前形势、历史和文化联系紧密,如果对苏联侵阿战争、“9·11”事件、“阿拉伯之春”、伊斯兰教乃至本·拉丹本人的情况缺乏了解,即便在翻译过程中上网搜索,也难免出现差错。 以下对文章中的难点和阅卷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加以说明,其中的疏漏和谬误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和指正。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标题】 本文的题目A Long Time Going是第一个难点。参赛者的理解各不相同,译法包括“一个漫长时代的终结”“逝者如斯”“去日苦多”和“时过境迁”等。问题的焦点是going的含义。事实上,CNN网站今年5月7日曾发表过这篇文章,当时使用的标题是Bin Laden’s Poisonous Ideology Began to Wither on 9/11,与文章第三段的the burial of bin Ladenism has been a decade in the making遥相呼应,表明going是指本·拉丹主义的灭亡。再者,英语有a long time coming的说法,指的是something could take a long time before coming/happening。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把coming换为going,但含义同样是take a long time before going。因此,标题可译为“漫漫不归路”。 【第一段】 本段第二句中的a poem he contemplated the circum stances of his death w as no exception,前一句提到本·拉丹的诗作趋于病态,这一句则说a poem...w as no exception(一首……的诗也不例外)。这里的he contemplated the circum stances of his death修饰的是a poem,指的是诗的内容是他思忖自己将怎样死去。不少参赛者译为“他认为自己也难免一死”,是误把death和no exception联系在了一起。 围绕本段末尾的本·拉丹诗句,网上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把let my grave be an eagle’s belly直译为“让我的坟墓成为鹰腹(或者老鹰的肚子)”,但“坟墓”成为“鹰腹”是不合逻辑的表述;译为“老鹰的肚子”,又太接近于“大白话”,不像诗歌的语言,译为“就让我葬身鹰腹”则比较简洁通顺。后半句its resting place in the sky’s atmosphere amongst perched eagles,因its指的是grave,而perched是(of a bird) alight or rest on something,这一句可以分为三,译为“苍穹之上,栖息的群鹰之间,是我的安息之处”。 【第二段】 首先是as it turns out的译法。Turn out的意思是prove to be the case。从上文来看,本·拉丹想象自己会死得很悲壮(像个英雄),其实却在被击毙后葬身于大海。作者在这里强调本·拉丹的设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孰料”或“意想不到的是”能表达出转折的语气。如果仅译为“结果”,则无法体现这种反差。 接下来的to which his body w as consigned after his death at the hands of U.S. Navy SEALs再次出现了划分句子结构的问题。不少参赛者理解为本·拉丹死后,尸体交给了海豹突击队。事实上,这里是说his death at the hands of U.S. Navy SEALs,也就是本·拉丹死于海豹突击队之手,而consign是说his body was consigned to the bottom of the Arabian Sea(他的尸体被抛到了阿拉伯海的海底)。顺便说一句,consign的意思是丢弃(put someone or something in a place in order to be rid of it),用在这里是贬义,所以译为“葬在”就不够准确了。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poetry:前一个是“诗意”,后面的the poetry of justice则是从poetic justice变化而来。我们可以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英汉大词典》中查到,poetic justice 又作poetical justice,是指诗歌、戏剧和小说中表现的善恶有报的思想,故可译为“正义之诗”或者“正义伸张之诗”。 本段提到乔治·W·布什在国会演讲时的uncharacteristic burst of eloquence。布什历来不善言辞,屡屡因为用词和语法错误而遭到嘲笑。这一次,笨嘴拙舌的他却一反常态(uncharacteristic),口才大爆发(burst of eloquence),表现得异常雄辩。他的原话是: By sacrificing human life to serve their radical visions, by abandoning every value except the will to power, they follow in the path of fascism, Nazism and totalitarianism. And they will follow that path all the way to where it ends: in history’s unmarked grave of discarded lies. 有分析指出,布什的意思是本·拉丹的谎言将遭到双重遗忘。首先,他的谎言已无人相信(be discarded);其次,人们将忘记这些谎言曾经存在(unmarked grave)。在这里,discarded (get rid of something as no longer desirable) lies是遭到唾弃的谎言,而unmarked grave与本· 拉丹葬身大海呼应,可译为“无名冢”或者“荒冢”,of在这里的意思是“用于……的”,相当于for,连起来的意思是“埋葬被唾弃谎言的历史无名冢”。 【第三段】 关于本段开头的may,尽管美国官方5月2日宣布,当天早些时候动用航母将本·拉丹海葬,但这一消息缺乏图片或视频资料的佐证,引起外界怀疑。围绕本·拉丹的死因和尸体的去向,一直众说纷纭,所以作者用了“may”这个词,表达“或许”“可能”之意。 紧跟其后的the burial of bin Ladenism has been a decade in the making是本文的关键句,意思清楚,但中文表达很费琢磨。这里的burial是the action or practice of interring a dead body,而不是一个仪式(ceremony),所以不是“葬礼”而是“埋葬”。有参赛者把a decade in the making译为“葬礼酝酿了十年”,但上下文告诉我们,本·拉丹从发动“9·11”袭击的那一天开始走上毁灭之路,所以这里指的是埋葬的过程持续了十年。 接下来的bloodied the nose of,我们从生活经验中知道,打得鼻子流血并不伤及元气。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历来自认为所向披靡,突遭袭击,与其说是受到“重创”,不如说是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羞辱”乃至“挫伤”。如果译为“迎头痛击”甚至“血肉横飞”,在程度和含义上的把握就不够准确了。 【第四段】 首先要说的是本段开头的invade一词。美国媒体在有关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报道中频频使用这个词。大多数人看到invade就直接译成“侵略”或“入侵”。按照美国官方的说法,这两场战争是帮助当地民众争取民主自由的正义之战,媒体怎么会将之定性为贬义的“侵略”呢?事实上,这个invade是中性用法。按照《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的解释,invade是指to take or send an arm y into another country in order to get control of it,译成“出兵”或者“攻入”比较符合美国的立场。 作者接下来解释了al-Qaeda的意思。这里,我们遇到了英语、汉语和阿拉伯语这3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转换问题。文章前面出现的al-Qaeda一词已经译为“基地”组织,这里再解释说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基地”,在中文的行文当中显得重复,而且令人摸不着头脑。我们可以在翻译中略做调整,把which means “the base” in Arabic译为“阿拉伯语的发音是‘格伊达’”,这样在中文里就比较通顺了。 本段结尾处的set in motion events that would end in the defeat of imperial Japan, set in motion 是指start something moving or working,这里指珍珠港事件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事件。有人把end in译为导致,但这里不是说“一系列事件是导致日本战败的原因”,而是说“日本战败是这一系列事件中的最后一个事件”。 【第五段】 本段的internal al-Qaeda memos written after the fall of the Taliban and later recovered by the U.S. military也是出现错译较多的一句,关键是没有划分清楚这句话的几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基地”组织内部的备忘录是塔利班倒台后写的(written after the fall of the Taliban),后来又被美军找到(later recovered by the U.S. military),而不是美军在塔利班倒台后找到的。此外,这里的recover等于find,与“修复”等无关。 【第六段】 关于本段的dear prince,本·拉丹并非王室出身,所以这个称谓令人困惑。据曾在阿拉伯国家常驻的中东问题专家解释,prince的原词极有可能是“谢赫”或“埃米尔”。这两个词在阿拉伯语中是对王族或军队统帅的尊称。此外,当地确实有人把本·拉丹称为“穆斯林的王子”。因此,此处译为“亲爱的王子”和“亲爱的头领”均可。考虑到原文表述确实不太严谨,我们没有把它列为扣分点。 至于taking a personal religious oath of allegiance to一句,不少参赛者理解为“个人发誓效忠”或者“许下宗教誓言”。事实上,发誓当然是“个人”的行为。这里的personal是指done, intended, or made for a particular person,也就是“向本·拉丹本人”;而religious是指treated or regarded with a devotion and scrupulousness appropriate to worship,只是指其态度虔诚。伯根在本·拉丹死后接受德国《明镜》周刊采访时提到:“我无意将本·拉丹与希特勒相比,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加入纳粹精英组织的人宣誓效忠的对象是希特勒,不是意识形态。对‘基地’组织成员来说,效忠义务同样是直接针对本·拉丹的。”他的话清楚地解释了本句的含义。 后面的a hostage to在近年来的英美报章中颇为常见,指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is controlled by people or things that reduce their freedom。可以想象,效忠本·拉丹的人在加入“基地”组织之后,就身不由己,凡事只能听命于他们的首领。不少参赛者直译为“人质”,但难以体现其中的含义,不如“为……所裹挟”或“受制于……”表达得清楚到位。 |
|部落|Archiver|英文巴士
( 渝ICP备10012431号-2 )
GMT+8, 2016-10-5 11:52 , Processed in 0.06605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